• 拼音:shí
  • 部首:讠
  • 笔划:7



基本解释


识 (形声。从言。戠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同本义 譺,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 识(譺)shí ⒈知道,认得,能辨别~字。认~。~别。~途老马。 ⒉学问,应知的,所知道的学~。知~。常~。有~之士。 ⒊见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⒋ 识(譺)zhì ⒈记住,做记号,也指记号、标志博闻强~。表~。款~。


详细解释


识 shi 部首 讠 部首笔画 02 总笔画 07 识1 (1) 譺 shí (2) (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3) 同本义 [know;realize;be aware] 譺,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4)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5) 认识 [know;recognize]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6)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7) 赏识 [recognize the worth of;appreciate] 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陈寿《三国志》 (8)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9) 感觉;识别;辨别 [distinguish]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识 (1) 譺 shí (2)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4)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5)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刘禹锡《元日感怀》 (6)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颜延年《五君咏》 (7)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8) 姓 识 (1) 譺 shí (2) 通适”。刚才 [just now]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另见zhì 识别 shíbié [distinguish] 辨认;辨别;区分,分辨 识别真假 识才 shícái [know the talent] 识别,发掘有才能的人 识才善教 识才尊贤 shícái-zūnxián [know and respect the talent] 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识度 shídù [knowledge and magnanimity] 见识、器度 愚笨无识度 识多才广 shíduō-cáiguǎng [knowledgable and versatile]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识货 shíhuò [know what's what;be able to tell good from bad;know all about the goods] 能识别货物的好坏 他是外行,不识货 识荆 shíjīng [have the honor of making your acquaintance] 敬辞。原指久闻其名而初次见面结识的敬词,今指初次见面或结识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长史韩朝宗)’。--李白《与韩荆州书》 避地曾来银岭居,识荆已是二年余。--元·鲁直《次程仲京韵》 识巨晚 shíjīng-hènwǎn [regret to have made your acquaintance so late] 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 识力 shílì [discernment] 识别事物的能力 识量 shíliàng [narrow-minded] 识度 识量狭小 识破 shípò [penetrate;see through;recognize] 看穿;看破 识破他的伪装,并揭发他的真面目 识趣 shíqù [know how to behave in a delicate situation] 会看场合,不惹人讨厌 你别不识趣 霍逦在去年就同面前这小伙子交过手,很知道他身上那股子倔劲,便识趣地不再多说。--张抗抗《分界线》 识时达务 shíshí-dáwù [understanding] 达通晓。认清形势的发展,通晓事物的变化 识时通变 shíshí-tōngbiàn [comprehending and adaptable] 能认清时势,通达应变 识时务者为俊杰 shíshíwùzhě wéi jùnjié [whosoever understands the times is a great man] 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才是杰出的人物。多用于规劝或告诫 识途老马 shítú-lǎomǎ [an old horse which knows the way] 比喻熟悉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 识文断字 shíwén-duànzì [literate;be able to read] [口]∶能识字读书,指有文化 他现在识文断字,比我办事还精明呢!--《龙须沟》 识相 shíxiàng [be sensible] 知趣 你还是识相点,赶快走吧 识羞 shíxiū [be shame-sensitive]有羞耻心;自觉羞耻 真不识羞 识字 shízì [become literate] 认识文字 识2 (1) 譺 zhì (2) 旗帜◇作帜” [flag]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3)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raised words on a bell]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4) 通帜”。标记 [mark;sign]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5) 又如标识(标志) 识 (1) 譺 zhì (2) 加上标记◇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3)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4) 通志”。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5)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另见shí 识1 (譺) shí ㄕˊ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郑码sjo,u8bc6,gbkcab6 笔画数7,部首讠,笔顺编号4525134 识2 (譺) zhì ㄓ╝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郑码sjo,u8bc6,gbkcab6 笔画数7,部首讠,笔顺编号4525134


包含识字词语


高见远识 辨识 寡识 附识 感性认识 感性知识 共识 戴头识脸 封识 疯癫识倒 八合识 八识 八识田 反眼不相识 恶识 恶知识 短见薄识 察识 东不识 符识 辩识 凡识 粗识 阿赖耶识 阿黎耶识 阿罗耶识 环境意识 集体意识 旧识 旧相识


包含识字成语


碍口识羞 博识多通 博闻多识 博闻强识 不打不成相识 不打不相识 不识不知 不识大体 不识东家 不识高低 不识好歹 不识局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马肝 不识起倒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不识时务 不识抬举 不识泰山 不识一丁 不识之无 不学无识 才蔽识浅 才多识寡 才高识远 才识过人 戴头识脸 短见薄识 多见广识 凡才浅识


包含识字歇后语


庄稼老不识桂圆 乡下人不识走马灯 熟人对面不相识 傻小子不识货 傻小子不识打更 老相识见面鞠一躬 教观音菩萨识字 呆子不识走马灯 不识字的人看布告